在網絡實名制領域,廈門走在了最前列。而地方在網站內容監管方面立法,這在全國也尚屬首次。
網上造謠或被拘留
4日,廈門多家媒體報道了廈門“立法監控本市網站內容”的新聞,新聞中明確提出將禁止匿名發帖。
當地報道稱,廈門市工商局副局長田鋒3日接聽市長專線時透露,《廈門市互聯網有害信息和不良信息管理和處置辦法》已于6月中旬開始起草并完成初稿,將于近期由廈門市政府公布實施,管理范圍是在廈門市登記注冊備案的十幾萬個網站。
該辦法(初稿)要求,網站要根據市委外宣辦、市政法委提供的關鍵字詞,調整和更新關鍵字庫,及時過濾、封堵、刪除有害不良信息;建立一系列網站、論壇管理機制,包括不良信息快速刪除機制、違規網站責任人約談機制、違規網站處罰機制、網站輿情吹風會制度等;實施時政類版主實名制,要取消任意開設分論壇功能和匿名發帖功能,要實施論壇貼文先審后發制度。
對違法散布有害和不良信息者,將按照《治安管理處罰法》,處以拘留和罰款等處罰措施。
發帖需用身份證實名
“發帖全部實行實名制。”田鋒在接受南方都市報記者采訪時說,根據處置辦法,今后在廈門的網站上發帖,必須用身份證上的名字,“在全國,我們是第一個這樣做的。”不過田鋒也強調,這只是一個可能,畢竟處置辦法還在討論中,并沒有最終定下來。
對此,廈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林聰明拒絕作出解釋,他說:“這只是一個初稿,從初稿到實施還有很長一段時間。這還在修改的階段,我不方便對具體的東西作出解釋。”
林聰明強調,這個處置辦法是在國家的法律法規下進行的。而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何兵說:“憲法規定言論自由是人的基本權利,涉及公民基本權利的法律,必須由全國人大來立法。從這點而言,廈門是沒有權利來立法禁止匿名發帖的。”
立法背后
半個月不到完成初稿
廈門市工商局副局長田鋒透露,出臺一份管理互聯網內容的處置辦法是在6月18日廈門市召開的一次專門會議上決定下來的。隨后,相關部門即投入到緊張的征詢、起草和修改的工作中。作為國內首次地方政府在網站內容監管方面立法,半個月不到,《廈門市互聯網有害信息和不良信息管理和處置辦法》初稿就完成了。
工商局發布被指不妥
互聯網內容的管理辦法何以由工商局副局長來發布呢?田鋒表示,國家對有關互聯網的管理,一般是由14個部委分工負責,文化部列首位,工商局列第二。這大概是工商局和互聯網內容扯上關系的原因。
“我們只管網吧的,(網監)這樣的事情其實應該是公安局來做。”
而廈門宣傳部副部長林聰明則說,田鋒作為工商局副局長,發布這個信息是不恰當的。他同時表示,田鋒發布這個消息并非市里安排。
觀察家
誰有權規定“網絡實名”?
廈門要搞的實名制是“不可能的任務”。涉及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,不管是保障公民的網絡言論自由,還是規范網絡言論秩序,至少要在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所制定的法律,或在國務院制定的有關互聯網行政法規中有明文規定。
“上網講話,請出示你的身份證!”廈門正在醞釀一項地方法規,要求廈門十幾萬個網站取消匿名發帖,論壇貼文將實行嚴格意義上的網絡實名制———后臺實名注冊,前臺實名發表,必須用身份證上的名字。(7月5日《南方都市報》)
任何法律法規的出臺,都應該是民意的體現。既然憲法規定言論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權利,那么涉及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,不管是保障公民的網絡言論自由,還是規范網絡言論秩序,就不是廈門市有關部門可以隨意制定的,至少要在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所制定的法律,或在國務院制定的有關互聯網行政法規中有明文規定,否則廈門的網絡實名制自創設之始就沒有合法性。
在筆者看來,即使這個法規被強制推行,民心向背也決定了它將是一個“不可能的任務”。
從2003年開始,中國有了是否實施網絡實名制的討論。不難發現,這一建議之所以受到多數網民的強烈反對,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虛擬是網絡孕育開放與平等精神的文化源流。不可否認,互聯網在中國得到蓬勃的發展,正是得益于這種虛擬文化。如果廈門政府部門單方面推出這一強制辦法,必然會引起當地網民在心理上的強烈反彈。當網絡的這種虛擬性被剔除,對于許多人來說,實際上是剝奪了他們在網上自由表達的條件,至少這種強制的實名制縮減了他們的自由空間。
有人說,此舉是為了廈門的“公共利益”。然而,應該看到的是,一個即將影響絕大多數市民網絡生活的規定,如果從制定伊始就沒有以一種合理的方式征詢當地民眾的意見,那么其所追求的公共利益本身就值得懷疑。現代政治學理論告訴我們,即使政府出于善意制定某項政策,同樣要接受民眾的質詢,民主政治并非“為民做主”的政治,而是以一種合法的程序代行民意。換句話說,誰能保證網絡實名制實施之后,這種“公眾利益”不會被濫用,誰又能保證網民的合法的真實意見表達不被扼殺?
誠然,互聯網泥沙俱下,既有思想的盛宴,也有一些“不良信息”與“有害信息”。然而,可以肯定的是,和廈門數以百萬計的網民相比,“害群之馬”畢竟是極少數人,在不久前的PX風波中,當地政府在公告時不也是以“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”來定性的嗎?事實上,廈門既有的審查機制并非不完善,一方面,多數網站都有網絡管理員在看管,另一方面,如果說有人越過法律的界限,憑借現在的技術手段,相信司法部門找到他們也不是什么難事。顯然,當地政府不能為了控制好極少數人的“出軌言行”而不惜增加全社會的麻煩。如果這一邏輯可以行得通,那么,我們就可以說,為了建設一個沒有害蟲的網絡,最好的辦法不是搞網絡實名制,而是制定一套程序,讓每位網民在下網前向有關部門細數自己在網上的所作所為。
當然,筆者之所以認為這種強制的實名制是“不可能的任務”,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這一規定有悖于時代發展的潮流。無疑,互聯網是中國與世界接軌的產物,也是中國賴以革故鼎新、推進社會變革與文化成長的重要力量。如羅素所說,“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”,中國互聯網之所以有千姿百態、賞心悅目的今天,就在于十幾年來它雖有挫折卻依舊向每個人開放,秉持著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、平等與寬容的互聯網精神。
秦關(北京 學者)
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【在線咨詢】